目前,我国水质检测的卫生标准基本都是依据国家强标GB 5749-2006。从标准上的实施时间上,我们很容易看出,GB 5749从发布到现在俨然已经超过16个年头了。我们都知道标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反映当下产品质量要求。而这16年来,不管是世卫组织,还是美、日、欧等国外权威机构,对饮用水卫生标准都多多少少进行了完善修订。参考这些标准,结合我国对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等等标准的修订完善情况,GB 5749-2006也确实到了不得不修订的境况,于是最近,全新的GB 5749修订意见稿正式发布。该意见稿从18年立项,经过20多人工作组团队、40余位、220余人次相关专家的不懈努力,在充分科学的调研论证后,终于完成了对152项水质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技术要求的编写。
从此次意见稿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标准的修订虽然不能说用“改天换地”来形容,但是,相比旧标准,无论是新增、修改、删除、分类、调整等等项目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此次国家对水质检测卫生标准的新规定,我们将根据里面的具体相关情况分成《总篇》、《改名及维持指标篇》、《调整分类指标篇》、《新增指标篇》、《删除指标篇》、《调整限值指标篇》等六篇文章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文为《调整限值指标篇》,根据最新的人群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水质指标限值进行充分的论证后,本次修订调整了标准正文中8项指标的限值。
1.硝酸盐(以N计)限值修订
硝酸盐是硝酸衍生的化合物的统称,常见的硝酸盐有: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铵、硝酸钙、硝酸铅和硝酸铈等。硝酸盐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域及植物中。调查显示饮水是人体接触硝酸盐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是硝酸盐暴露的敏感人群,长期超标摄入可能导致儿童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俗称蓝婴症),临床上患高铁血红蛋白症的婴儿症状为缺氧,皮肤蓝紫色,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GB5749—2006中硝酸盐(以N计)指标限值为10mg/L,地下水源限制时为20mg/L。目前有效去除硝酸盐的水处理工艺包括离子交换、电渗析或反渗透法等,也可采用水源勾兑的方法。但鉴于我国现阶段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实际情况,因水源与净水技术限制时暂时无法全面达到10mg/L的要求,本次修订对这部分供水保留了过渡性要求,将硝酸盐(以N计)限值调整为10mg/L,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因水源与净水技术限制时按20mg/L执行。
2.浑浊度限值修订
浑浊度是一种光学效应指标,反映光线透过水层时受到阻碍的程度。饮用水中浑浊度由水源水中颗粒物未经充分过滤,某些地下水中存在的无机颗粒物,输配水系统中沉积物重新悬浮或生物膜的脱落等形成。浑浊度在某种程度上与微生物有一定相关性。调查显示,一些胃肠道疾病暴发事件与饮用水浑浊度的升高有关。此外浑浊度还会影响消毒效果,削弱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并增加需氯量。
GB5749—2006中浑浊度指标限值为1NTU,水源与净水技术限制时为3NTU。尽管浑浊度本身不一定对健康构成威胁,但它是提示可能存在对健康有影响的污染物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浑浊度还是饮用水净化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参数,它能指示水处理过程,特别是絮凝、沉淀、过滤以及消毒等各种处理过程中的质量问题。WHO指出为了确保消毒效果,浑浊度最好控制在1NTU以下。但鉴于我国现阶段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实际情况,因水源与净水技术限制时暂时无法全面达到1NTU的要求,本次修订对这部分供水保留了过渡性要求,将浑浊度限值调整为1NTU,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因水源与净水技术限制时,浑浊度按3NTU执行。
3.高锰酸盐指数(以O2计)修订
高锰酸盐指数指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结果折算为氧表示(O2,mg/L)。高锰酸盐指数能间接反映水体受到有机污染的程度,是评价水体受有机物污染情况的一项综合指标。
GB5749—2006中高锰酸盐指数限值为3mg/L,原水>6mg/L时为5mg/L。鉴于高锰酸盐指数在反映水中有机物污染情况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我国现有的水质状况和水处理工艺有较大提升,臭氧生物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对降低该指标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本次修订将高锰酸盐指数限值调整为3mg/L,取消了原来当原水>6mg/L时可放宽至5mg/L的规定。
4.游离氯修订
在水中加入消毒剂并维持适当的消毒剂余量是确保饮用水供水安全的重要环节,游离氯是指以次氯酸、次氯酸根离子或溶于水中的氯单质形式存在的氯。GB5749—2006中游离氯出厂水中限值为4mg/L。现有研究表明5mg/L及以下浓度水平游离氯不会对人体存在有害效应;但鉴于氯消毒会产生大量的消毒副产物,且部分消毒副产物具有有害的健康效应,因此在控制消毒效果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避免消毒剂的过量投加是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有效方式之一。鉴于此,本次修订将出厂水中游离氯余量的上限值从4mg/L调整为2mg/L。
5.硼修订
硼通常以硼与氧结合的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世界硼资源丰富,我国硼矿资源量较大。地球上大部分的硼出现在海洋中,淡水中硼的含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流域的地球化学环境、靠近海洋沿海地区、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等。硼可由经口和吸入途径吸收,完整的皮肤途径吸收较
少或不吸收,破损皮肤对硼有少量吸收。硼经口暴露后可由胃肠道快速吸收,90%以上的剂量可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
GB5749—2006中硼限值为0.5mg/L。从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至今,硼的毒理学研究结论没有较大变化。本次修订依然是基于大鼠发育毒性的研究结果,选择BMDL10(10.3mg/kg/d)用于限值的推导过程,饮用水贡献率取20%(USEPA),考虑种内和种间差异不确定系数取60(WHO),经推导得出硼的限值为1.0mg/L。
6.氯乙烯修订
氯乙烯主要用于聚氯乙烯的生产。氯乙烯和聚氯乙烯可用作塑料、橡胶、纸张、玻璃和汽车工业的原料。聚氯乙烯中氯乙烯单体的迁移是饮用水中氯乙烯可能的来源。吸入是摄入氯乙烯最重要的途径,在配水管网中使用具有高残留量氯乙烯单体的PVC管道时,饮用水对氯乙烯的摄入有重要贡献。
氯乙烯在吸入或经口暴露后吸收迅速,吸收后可以迅速并广泛地分布于一些组织,如脑、肝、脾、肾、脂肪组织和肌肉,肝脏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肾。当氯乙烯摄入低浓度情况下,排泄是最主要的清除途径,仅有非常少量以原型从空气排出,然而一旦达到代谢饱和,则主要是以原型形式呼出,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消除。氯乙烯是麻醉剂,此外氯乙烯在人体中具有诱变性和致裂性,对生殖和发育也有一定影响,另有证据表明氯乙烯对动物具有致癌性。
GB5749—2006中氯乙烯限值为0.005mg/L。本次修订基于新的毒理学证据对指标限值进行了调整。在氯乙烯暴露致癌性的研究中,用药代动力学模型确定给药剂量(结果是大鼠生物测试中10%的动物出现肿瘤,包括经口接触的和零接触剂量的),应用线性外推法在不同剂量间绘制曲线,基于10-5可接受致癌风险得出相应的数值,并假设从出生即开始接触的风险水平为上述数值的两倍,推导得出氯乙烯的限值约为0.0003mg/L。但由于氯乙烯吹扫-气质的检验方法定量检出限仅能达到0.0006mg/L。鉴于检测方法灵敏度的限制,本次修订中将氯乙烯的限值定为0.001mg/L。
7.三氯乙烯修订
三氯乙烯主要用于金属脱脂工艺,也被用作油脂、脂肪和焦油的溶剂,油漆去除剂、涂料和乙烯基树脂,以及通过纺织品加工工业来冲刷棉花、羊毛和其他织物。当三氯乙烯用于金属脱脂工艺过程时主要被排放到大气中,但也能以工业污水的形式进入到环境水体中。污水处理不当以及在垃圾填埋场对三氯乙烯的不当处置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三氯乙烯可通过经口途径摄入体内,同时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和脂溶性,也可以发生吸入暴露和皮肤暴露,比如通过洗澡和淋浴。
三氯乙烯经口和吸入暴露后很容易被吸收。被吸收后三氯乙烯可扩散穿过生物膜,并通过循环系统广泛分布于组织和器官中。
GB5749—2006中三氯乙烯限值为0.07mg/L。本次修订基于新的毒理学证据对指标限值进行了调整。在三氯乙烯暴露对发育/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基于大鼠发育毒性研究得出BMDL10为0.146mg/kg/d;饮水贡献率取50%(WHO);不确定系数考虑种内和种间的差异,取100,推导得出三氯乙烯的限值为0.02mg/L。
8.乐果修订
乐果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可用于大多数水果和蔬菜等作物,用于杀死昆虫和螨虫,此外还可用于室内蝇类的控制。作为一种水溶性的农药,乐果进入水环境后不会被土壤强烈吸附而是大量存在于水体中,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水体磷污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乐果可通过经口、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体内,主要分布在血液中,肝脏及肾脏中也有部分含量。在体内完成代谢后,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乐果具有一定的生殖发育毒性。
GB5749—2006中基于乐果嗅阈值制定其限值为0.08mg/L。本次修订基于毒理学证据对指标限值进行了调整。在乐果暴露对发育/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基于大鼠繁殖行为损伤实验研究得出NOAEL值为1.2mg/kg/d;饮水贡献率取10%(WHO);不确定系数取500(WHO),推导得出乐果的限值为0.006mg/L。